大学毕业后,周水英老师被分配到南京江宁县(现在为江宁区)下属的乡镇——陆朗,她直言那个地方民风淳朴,但人们的生活却很艰苦。
六月,陆朗处于旧食已尽而新食未出的青黄不接时期,大家也因饥饿无力耕种只能成日睡家中,也不乏有人因饿不幸离世。彼时,周老师被校长派往学生家里收取学费时,她在学生家门口站着看了许久,见他们家中的贫苦现状,她实在难以开口,便默默离开。
下雪天的时候,有的学生只能穿草鞋甚至时而赤脚,再用一个稻草编的草绳把衣服一系,就来上学。
“真的很可怜。”周老师伤感地叹道,“所以我要让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带着这样的信念,周老师勤勤恳恳地在陆朗教了20年书。她说,我把学生们当成自己孩子看待。因陆朗不大,周老师常常会路过学生们的家,走到孩子们家中去看看她们在干什么,问问她们有没有什么学业上的困惑。正是如此,周老师和学生们关系甚好。
后来陆朗有了高中,周老师和她的先生成为了那里仅有的两名高中数学老师。那时候全县数学竞赛,陆朗的学生拿到了名次,令江宁县的人对陆朗镇刮目相看。这其中都蕴含着周老师和她先生的付出与坚持。
陆朗的学生也不负周老师的期许,很多人都有所建树,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有人民警察、有学校校长,有人从政,有人从商....他们都深感周老师的教诲之恩,常常记挂着她:每逢佳节,周老师总能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问候....
1983年后,因高中合并,周老师离开了陆朗,前往了江宁县里教书。虽然教书地点有些许变动,可是周老师的初心与真诚贯彻始终,继续灌溉一茬又一茬幼苗。
于瘠土中培育幼苗虽不易,但亦有茂密森林可落成。愚公尚可移山,茁壮树木亦可诞生于贫瘠土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