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调教

坚守初心 逐梦芳华
访数科院校友、南京市玄武外国语学校校长李玉鹏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05日 16:21 访问次数: 字号:

【写在前面】

百廿风华,厚生致远。2022年,恰逢女王调教 120周年校庆,女王调教 数学学科成立70周年,作为一所百廿师范院校,我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女王调教 自1952年办学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他们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他们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了教育事业,为*女王调教-女王调教视频-女王 调教小说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022年7月以来,女王调教 积极组织开展了“寻访数苑‘大先生’,致敬厚生‘好老师’——杰出校院友寻访活动(第一季)”活动。*女王调教-女王调教视频-女王 调教小说党政班子牵头领导,学工团队担任指导教师,本研学子积极组队报名,近二十支采访队伍分赴祖国大江南北,寻访了自1959级—1992级共14位杰出校友......足迹里藏着深情,回眸时传递着感动,校友们和母校联结的温情在涓涓延续,在校师生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荣耀感在熠熠升华。如今,我们用心碰出这一份份沉甸甸的寻访实录,希望给予读者们受用不尽的源源力量。自此,我们以受访校友的入学年代顺序,与大家分享访谈实录,让我们一起来听这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吧。





桃李不言成大道,平平淡淡才是真

——访数科院校友、南京市玄武外国语学校校长李玉鹏

走进受访嘉宾




















李玉鹏,男,1960年出生,江苏南京人,1983年毕业于女王调教 数学系,先后担任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教师、南京市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局长等职,退休后创办了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现任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校长。

 


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今天是和李玉鹏校长约好采访的日子。门口的保安叔叔亲切地为我们指了路,“前面这栋楼,二楼窗户上挂着红旗的那间,就是李校长的办公室了”。忐忑中带着些期待,我们就这样到了李校长的办公室门口。

见到李校长的那一刻,之前能否顺利访谈的各种担忧转瞬消逝,因为李校长那张和善得不能再和善的脸庞,让我们的一切担心和疑虑化为乌有。访谈就在李校长和蔼的笑容中徐徐展开......






















勤勉为学,疏通知远——激情燃烧的南师岁月




















提及就读南师,李校长直言“这是一个阴差阳错的选择。”因为视力不达标,李校长与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失之交臂,接受调剂来到了女王调教 。“那个时候,我周围有很多同学都是阴差阳错进入了女王调教 。但是,当时大家也没有想过要转行或者换个专业什么的”,或许就是这“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就是这命中注定的缘分,让他与教育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

那一代的年轻人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我上大学是1979年,距离恢复高考仅两年,同学中有不少是往届学生报考大学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参加工作很多年,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因此,校园里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李校长眯起双眼,盯着窗外出神,思绪早已飘出这小小一间办公室。“那时候不像你们现在:图书馆很大,有很多地方可以学习。那时候,阅览室位置不够,我们下课或者吃完晚饭,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图书馆公共阅览室或者教学楼教室占座位,去晚了就没有位置呀,书包放那儿占好位置,然后出去散会儿步再回来学习。”每天乐此不疲地重复着“吃饭—占位—散步—学习”的操作,看似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如今回想起来,却是学生时代“勤勉为学”最好的注脚,也是李校长对那段激情燃烧的青葱岁月最深刻的记忆。

要说南师教会了自己什么,李校长坦言:“校园渴望知识的氛围和优美的环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学校对我们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过去我们在中学里面学习要求是很低的,我们只是在恢复高考后才开始系统地学习知识。”大学给了李校长系统学习学科基础知识与教育学理论知识的机会和平台,尽管步入中学教育后,大学学科知识的使用频率似乎不是很高,但这其中的思想和方法却让他受益终生。就像李校长所说:“这些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学会了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包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物质匮乏的年代,人的精神世界却一点也不贫瘠。李校长这一代人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在大学中拼命吮吸着知识,感悟着为人处世的道理。岁月变迁,南师依然是他身上的重要标签。













明道优术,善教乐研——一路生花的职业生涯




















如果说进入南师是阴差阳错的命运安排,那么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则是李校长自己的坚持所在。“教师是个良心活儿”,这是整个采访中李校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谈及职业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那肯定是第一次开家长会啦”,李校长笑道,“过去求学并没有深入接触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对教师的认知没有太多,但第一次家长会的时候,看到那么多家长把期待的目光都投在自己身上,然后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赋予自己时,这种感受是从来没有过的。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也能承担那么大的责任”。就是这样一件小事,让李校长开始明白“这工作一定要做好,否则对不起那么多家长!”说到这里,李校长感慨万千:“那个年代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都是书信交流,我们大学同学之间毕业了这么多年,也一直有书信往来。当时,我就在给我一个同学的信里写到,‘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良心职业’。



这样的信念,镌刻在李校长心里,体现在与同学的往来书信上,更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在那个年代,刚入学校教书时,只交给教师一本书,并没有其他指导。因此,教得好与不好,完全是一个良心活儿。”刚开始中学教学工作,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方法,李校长能做的就是不辞辛劳地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甚至采用一种看起来略显“笨拙”的办法。“那时候,教学安排按周算,每周单休。每个礼拜下班的时候,我都用网兜把两个班学生的作业全部装好,带回去批改。半天时间改作业,半天时间备课,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要是在之前想到这个职业会是那么辛苦,可能就不会去选择了。”李校长打趣道。我们深知这是李校长的玩笑话,毕竟整场交流他一直秉持着“学生来了,不把他们教好就对不起人家学生,对不起家长”的理念,恰是这种朴实无华的信念,让李校长在教育事业上坚守不移。

十五载一线教师的工作经验,让李校长在后来承担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玄武区教育局的相关工作时游刃有余。他自如游走于各种角色之间,从给学生上课到给中小学教师培训,从负责教研、和一线教师一起琢磨怎么上好课,到成为促进教师发展工作的组织者,遍历各种工作,始终不忘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有时无声胜有声,李校长虽然始终认为自己称不上“好老师”亦或“大先生”,但他的一言一行却诠释着“好老师”和“大先生”该有的品质。






















仁爱为友,道德为师——矢志不渝的教育情怀




















“仁爱为友,道德为师”,这幅悬挂在李校长办公室的字画是对他本人最好的诠释,也是他对即将走入教师队伍的年轻一代的殷殷期望。对于教育,他始终将情怀看得最重,“既然社会赋予了教师这个职业这么重要的责任,那我们就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种职业去干。这个非常重要。否则,你进入这个职业以后,你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只有真正投入其中,你才会觉得这个职业有很大的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的空间,才能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

李校长始终坚持教育为上、情怀为先。在他看来,只有对学生,对这份职业心生热爱,才能满怀热忱,坚持耕耘,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收获自己的职业幸福和成就。现在的学生面对的问题增多,遇到的烦心事增多,教师如果没有对学生、对事业足够的爱,就很难与学生深入交流,也就很难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李校长感慨道:“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如果学生能从从来不愿意跟老师说话,到经过一段时间后主动愿意跟你说心里话,甚至不愿意跟家长说的话都跟你说,你会感到很幸福。”我们一行对此深以为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李校长坚守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和使命。“在国家快速发展的当下,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需要我们每个人为她做一点事情。作为教师,我们更是责无旁贷。或许有人会讲:我哪管什么国家大业、民族复兴,我只要个人幸福就好。但是回顾百年来国家走过的路,可以发现如果没有国家的繁荣兴旺,个人怎么可能幸福?”

担任玄外校长以来,李校长一直推崇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给学校教师开展讲座培训时,他最常提及的便是“闯红灯”的例子。每天上学时,玄外门口经常能看到为了赶时间、带着孩子闯红灯的家长。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李校长坚持站在路边,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是说我人格有多高尚,我站在这里是要给后面的学生和家长做榜样,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职业要求”。“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师范”标准和南师的“厚生”精神在李校长身上略见一斑。

约定的采访时间接近尾声,我们不敢过多打扰公务繁忙的李校长,依依不舍作别。出来时已是艳阳高照、热气蒸腾,街市上人潮涌动,好不热闹,我们一行人踏入归途,心中的暖意横流,或许就是在这天上午,在李校长与我们如沐春风的分享中,大家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模样。

   






















后记

整个采访中,李校长一直谦称自己算不上“大先生”“好老师”,可教育本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一直秉持着朴素的教育情怀,在平淡中坚守着教育初心,桃李虽不言,脚下自成蹊,他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平凡亦伟大


(本文系寻访团队对李玉鹏老师的专访实录,文稿内容经受访嘉宾本人同意公开,在此深表感谢)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