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调教

百廿风华,厚生致远
访数科院校友,南京市科学技术局周文海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3日 16:15 访问次数: 字号:

【写在前面】

      百廿风华,厚生致远。2022年,恰逢女王调教 120周年校庆,女王调教 数学学科成立70周年,作为一所百廿师范院校,我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女王调教 自1952年办学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他们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他们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了教育事业,为*女王调教-女王调教视频-女王 调教小说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022年7月以来,女王调教 积极组织开展了“寻访数苑‘大先生’,致敬厚生‘好老师’——杰出校院友寻访活动(第一季)”活动。*女王调教-女王调教视频-女王 调教小说党政班子牵头领导,学工团队担任指导教师,本研学子积极组队报名,近二十支采访队伍分赴祖国大江南北,寻访了自1959级—1992级共14位杰出校友......足迹里藏着深情,回眸时传递着感动,校友们和母校联结的温情在涓涓延续,在校师生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荣耀感在熠熠升华。如今,我们用心碰出这一份份沉甸甸的寻访实录,希望给予读者们受用不尽的源源力量。自此,我们以受访校友的入学年代顺序,与大家分享访谈实录,让我们一起来听这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吧。



一竖加一横,书就“T”人生

——访数科院校友,南京科学技术局周文海




走近访谈嘉宾

























周文海,男,1963年7月生,江苏东海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哲学硕士,现任南京科学技术局二级巡视员。曾任东海县中学副校长、南京市金陵中学副校长、南京市教委副主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南京市科委副主任、南京市科技局巡视员等。








中学教师的启蒙  




















1979年9月,周文海来到南京师范*女王调教-女王调教视频-女王 调教小说(现女王调教 )就读。出于自身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以及中学时代受数学老师的影响,他坚定地选择了数学系。在他看来:无论是安身立命,还是思维方式,数学已成为自己融入血液的存在。

周文海出生在苏北的水晶之乡东海,在村上的小学一直上到初中。初中毕业时正值恢复高考,东海县也恢复了中考,周文海考得当年的全县第一名(数理化合卷)。但是,按照当时录取政策,周文海只能就近继续在村上的高中读书。到了高一下学期的时候,父母察觉到如果继续在村上的高中上学,考大学可能无望,便将他转学到了乡镇中学。也就是在乡镇中学,周文海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这位老师是全县教师中公认的“才子”,因特殊背景原因,上不了心仪的大学,后读了徐师大(现江苏师范大学)的数理专科班。从教后,他先教俄语,后改为数学,教学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并且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教学之余还常去语文组跟老师们探讨中外文学。他把周文海带到自己宿舍里一起住,言传身教,生活上关怀备至……他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周文海。在这位老师的辅导下,高二时周文海参加全县数学竞赛获得了一等奖,奖品是一个价格为27.5元的常州风雷牌收音机。现在回想起来依旧记得当时的神气,开心程度不亚于现在奖励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这次数学竞赛,让周文海感受到了数学带来的快乐,为他以后选择继续学习数学并从事数学教育工作埋下了种子。

得益于中学数学老师的启蒙,工作后,周文海课堂教学语言、课堂组织等深深打上了这位老师的烙印,教学效果出奇的好,因而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学习动力与博览群书





















回顾在南师大的学习生活,周文海用了高尔基那句“我扑在书本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来形容。对于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振兴中华的抱负深植于心,能够有一个宝贵的机会在高等学府读书,意味着拥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也有了为国家多做贡献的可能,因此,每个人学习上都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周文海在南师学生证照片


周文海抓紧时间广泛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文献,而且周文海特别热衷于读国外的一些数学原著。80年代,我国的数学研究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国外的一些数学译本开始出现,他热衷于读这些译本。他记得在读法国科*女王调教-女王调教视频-女王 调教小说士、数学家让·亚历山大·欧仁·迪厄多内(1906-1992)写的一本书的前言时,看到了书中原文“这是我编的九卷本研究生教材的第一部”,联系起自己读书阶段学习的点集拓扑相关内容,他意识到:虽然学的是数学专业,但是这几年所学的数学内容只是一点皮毛。他决定要抓紧时间,多读点书,多学点东西。

他读了M.克莱因(M. Kline)编写的三卷本《古今数学思想》,这套书曾被西方学者评为是“最好的数学史著作”。从一系列的数学及科学史中,他知道学无止境绝不是空话。他记得一本讲述现代科学史的书中讲述道:50年代左右的约翰.冯.诺依曼大约能够掌握当时科学知识的三分之一左右,以后再也没有百科全书式的大家。根据摩尔定律,知识爆炸性的增长,他明白一个人能懂的东西实在太少太少。这些博览群书的经历以及读书的感悟,让周文海对数学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决心把未来定位在培养更多的学生上。






















学习兴趣与“找蘑菇”  





















1983年毕业后,周文海回到了家乡,任教于东海县中学,他开始研究探索教材教法,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他深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重要性,先从相关的文献入手,阅读了大量数学教学杂志文章精选,在借鉴同行经验的同时,他认真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讲得更好、讲出不同。从适应到胜任,他很快就在学校挑起大梁,常年担任高三毕业班的把关教师。

在提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时,他这样说到:“教师还是要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靠言传身教,来影响每一个学生。学生都是想好好学习考大学的,目标比较清楚。刚工作时候,也有同事人问我上课如何维持课堂纪律,我说我从来不需要维持纪律。只要上课把课备好、讲好,学生自然就会投入学习,他们本身有学习的内驱力,对学生来说,我们是解决他们的需要。”

在数学教学中,他强调数学语言的准确性,特别要做到语言规范,在此基础上想办法把语言变得生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语言不仅仅逻辑严谨,而且简捷、优美,令人愉悦。教学语言的准确、形象、生动,是数学课变得有趣的根本。教师教学要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对于教学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拓宽、加深。当学生领略到数学美的时候,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有了。

对于数学问题的探究,周文海引用数学教育家G.玻利亚的亚的观点:“下雨天你到森林里去找蘑菇。当你找到第一个蘑菇时要留意周边,因为蘑菇总是成堆生长的。”即,你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一个问题,就可以引出一大串相似的问题。他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将数学问题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创新解决问题。













 “T型人才”理论






















1992年秋,周文海参加了东南大学在连云港办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顺利毕业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1998年底,他调任东海县开放大学(电大)分校任校长,教授经济数学基础、统计学及邓小平理论等课程。2000年5月,他通过南京市教委会面向全省考试,前往南京市金陵中学任副校长,同年11月南京市委面向全国招聘副局级干部,他再次参加应聘,并成为南京市教委会副主任。这些转变在其他人看来跨度太大,但周文海本人并没有太多不适。每次职位的华丽转型,一次次印证了他总结的“至理名言”:工作后,你就会发现以往读过的书,以前积累的知识,总会派上大用场

他主张年轻教师在教学上一定要脚踏实地,“我特别反对一个人当不好老师而去想方设法做学校的领导,其它方面也一样。为什么呢?没有专业就意味着他这个人没有根基。”对于人才,周文海介绍了一个“T型人才”理论:用“T”形容一个人才,首先“T”下方的“竖”要特别粗且深,代表人才的专业知识等积淀渊博且深厚,这样的人才会稳定,工作和为人处事上才不会发飘。“T”上方的“横”才可以尽可能地厚长,他的“帽子”才戴得住,涉猎的领域才可能宽广,管理工作也才能轻松胜任。他说,一位教师在学校里做领导,讲究权力影响和非权力影响。非权力影响就是教师的专业,书教得好,平时比较谦虚,业务水平也好,就可以在学校工作以身示范,管理自然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同行、学生、家长包括社会对他也就很尊重。这样的教师从事管理工作,权力影响才更有效。


2004年10月率南京教育培训团在曼彻斯特大学与教育*女王调教-女王调教视频-女王 调教小说院长合影

       

周文海说,南师的读书经历一直在影响着他,在校园里有更好的条件读书,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自由阅读。工作后,他发现老师们毕业时大家水平都差不多,在大学学习的知识到中学教学中似乎足够用,但是为什么有一些老师的授课慢慢就不受学生欢迎了呢?他分析认为,根本的原因是后来的学习造成了差距。在他看来:只有你不断地学习与思考,读自己专业的书,让自己更有深度,那个“T”字型的字母一竖才能又粗又长。读其它领域的书,你的知识面才有广度,你的课才能旁征博引,越上越好。凡是看不出进步的教师,很大概率就是他不读书不看报;或者说看报纸就只“走马观花”,没有自己的思考。













 “根”的竞争





















2014年初,周文海离开了从事三十多年的教育工作,从南京市教育局调任到了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即南京科技局)工作。首次亮相他就用“最速降线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清楚地说明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采访中在被问到在新的领域有什么不同体会时,他说道:“以前我们讲经济是今天,科技是明天,教育是后天。但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变化非常剧烈,科技局已经从一个社会事业部门变成了一个综合经济部门。某种意义上来讲教育是根,科技竞争根子上是教育竞争。我们现在跟西方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根’的竞争。”正是因为从教育转到科技,周文海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教育多了一些反思。“我们要想真正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需要我们证明中华民族能够对世界有更大的贡献。”


2015年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前


谈到科技改变生活,他说:“过去100多年影响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科技产品,几乎看不到我国科学家的巨大贡献。我们首先要承认我们的不足,正视差距,才能找到方向,进而努力进步。我们做科技工作的人一定要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他引用爱因斯坦的故事来说明这个观点:以色列曾想邀请爱因斯坦做总统,爱因斯坦给出的回答是:在总统职位和方程式之间我宁愿选择后者!也就是说,爱因斯坦认为做方程式比当总统更有价值。

在科技局工作以后,周文海明白科技发展源头在教育,并且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我们当前的科技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也有很多做得不错的地方,但是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真正‘卡脖子’的其实还是原始创新能力,还需要在教育领域里突破。当年研究两弹一星,解决‘卡脖子’技术也是像邓稼先这样一批优秀的人才来实现的。”


2018年9月访问荷兰参观世界著名光刻机制造商ASML研究院


“看过世界的人才能更好地谈世界观”。正是先后在教育、科技不同领域的工作经历,周文海有许多机会学习研究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与科学领域的现状,进而思考自己在工作中如何取长补短、创新工作方法,也让他有了看待事物的更高格局。他用自身不断求学、拥有的渊博学识,完美诠释了“T”字下方扎实的那一“竖”;同时,他用丰富的人生经历,展现了“T”字上方厚重的那一“横”。













(本文系寻访团队对周文海校友的专访实录,文稿内容经受访嘉宾本人同意公开,在此深表感谢)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